女生正步走:牽手催生女主祭DVD|習俗文化與性別平等教學媒材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
過往,就像女人的名字從來不會被列在祖譜上一樣,不管一位女性對家庭或社會有再偉大、再了不起的成就,女人也不會被允許進入宗族祠堂擔任主祭,祭拜祖先。然而,堅持性別平等的信念,懷抱平等乃普世價值的理想。2007 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第三屆理事長蕭昭君,透過了一連串的抗爭與努力之後,打破了這項父權傳統,成為蕭氏宗祠百年來的第一位女主祭。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首部紀錄片作品,記錄呈現蕭昭君爭取擔任彰化斗山祠主祭之歷程,以及其在灣性別平等運動史上的重大意義。透過這部性別平等之本土教材,我們期待更多人一起投身改寫祭祠文化,打造性別新氣象的行列。
NT$1,200
庫存量: 尚有庫存
庫存量: 尚有庫存
1990 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第三屆理事長蕭昭君考上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後,她的爸爸跑去問宗祠主委:「女兒可不可以當主祭 ?」,對方回答:「博士可以,但不能是女的。」當時的蕭昭君只覺得,爸爸幹麻跑去問這個,想都知道不可能。
蕭昭君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但她從小並沒有感受到男女有什麼不平等的地方。直到她想起大學時,第一次看到家中族譜時,發現上面有哥哥、小弟、阿伯的名字,但是沒有自己的名字時,心理其實相當難過,彷彿不是這個家的小孩。
那時,蕭昭君問爸爸:「我的名字怎麼沒有在上面 ?」。爸爸說:「女人的名字本來就沒有在上面,除非妳去選縣長。」
族譜是人寫的,不是「天生自然」的
「本來」就不在上面——也就是說,這件事情被認為是天生自然的,大家認為女性的名字原本就不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並沒有去想到,其實族譜是人寫的,不是「天生自然」的。在《女主祭》這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有人說:「這不是我們訂的,是祖先傳下來的。」但是祖先也是人阿,也是人下去建構的。
至此,蕭昭君懷抱著性別平等的夢想,開啟了一連串的抗爭與努力。
蕭昭君爭取擔任主祭期間,蕭氏宗親會經過多次熱烈討論,終於決定在 2007 年 3 月 1 日(農曆 2 月 12 日)由蕭昭君擔任蕭氏斗山祠最重要的春祭主祭,同時也依習俗敬獻「女光永續」牌匾,而蕭昭君母親的大名也與父親及她並掛,永留祠堂。這是蕭氏宗族百年來首度由女性擔任主祭,尤其是,結婚的女兒也可以祭祖,肯認家族女性的貢獻,意義實是非凡。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自 2007 年開始投入拍攝這部以爭取女主祭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記錄蕭昭君爭取主祭的歷程,我們希望透過本影片之製作完成,以創造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為起點,發揮探照燈的作用,讓大家看到女人可以祭祖,也可以進族譜,而性別平等的社會更是我們可以期待與共同努力的方向。
蕭昭君老師談拍攝心路歷程
我們在談的是父系宗祠,不是一般家庭。蕭家其實有好幾房,我是第四房這一體系。就我的理解,在這個宗祠裡面它應該被認為是「功成名就」的家庭。
在過去女性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年代,「功成名就」就是男性,因為只有男性有機會去讀書,進士及第等等。就像我爸爸告訴我,如果我是縣長也許就可以上族譜,兩者概念其實是一樣的。
小時候我會知道「祭祖」這件事,是因為某年一位大堂哥考上高考。各位應該可以想像,在 1960-70 年,那個文官考試不公平的年代,一個種田的、父母還不識字台灣人家庭,造就出一個考上國立大學、考上高考的孩子,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那位大堂哥就有擔任主祭。當時我父親非常以祭祖為榮,所以我從小就常聽他講祭祖、祭祖… …。
當初我去跟委員會的人接觸協商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多宗親透過報導知道今年是女主祭,所以他們開始討論投票決定此事。「女生擔任主祭,祖先怪罪下來怎麼辦」就是在這個討論會裡被提到的。
我們鄉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因為委員會成員都是宗親自己人,如果這次的主祭是男的,那就是主委說了算。但如果是一個女的,我們就開會民主討論一下,所以最後他們才投票。而對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投下同意票,我覺得挺好的。
當時蕭秘書(社頭國中退休老師)在討論會場說道:「這條路上四間國小都是女校長!」,我也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提醒,讓大家注意女性在公部門的能見度。更何況我們彰化也出過翁金珠縣長呢。不過,其實他們在討論或者是拍桌時,我都是不在現場的。
我二哥跟我說:「妳要知道,這些人就是在這樣的文化下長大的,他沒有機會去接觸別的思維。如果我們要這件事成功,我們的姿態要更謙卑。」
其實,對於一般人沒機會擔任主祭這點,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一定要功成名就嗎?就算只是一個很平安、健康、快樂的活著的普通人,如果想要透過祭祖來感謝祖先的保佑,然後把他的建議呈現給祖先,是不是也是可以?我覺得這些目標都是可以努力的。
另外補充一點,大家知道現在這個年代,要捐錢給宗祠才能擔任主祭嗎?我們那天開桌有 46 桌,一桌 10 個人就 460 個人,必須是在某種身份或是經濟能力許可之下才有辦法達成的。
拍攝迴響
這件事情(女主祭)大家的記憶很深刻,至少對鄉親們。每當我們重提這件事的時候,阿桑們都還記得,而且抱著肯定的態度。不過贊成跟反對的聲音其實還是都存在的。對於某些鄉親來講,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特例,以後可能不會有了(*註)。我原本以為時隔幾年(2009年)再去訪問的時候,鄉親對於女性主祭的接受度、開放度會很高,但實際走訪後,發現我們其實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註:蕭家現今已改百年傳統,每年讓家族的男性、女性輪流擔任主祭
——本片導演蔡靜茹
看完影片後非常感動。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鼓勵其他蕭家的女兒再出來當主祭?條件除了當博士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條件?我們能夠去開創條件嗎?
——尤美女律師
某年清明節,我問我媽媽有沒有去掃外公外婆的墓(因為都在屏東),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因為舅舅會處理。
「為什麼不回去掃墓?」我問。「會被講話,舅媽會有意見。」媽媽回答。
「她講話關妳什麼事?」我忍不住說,「這是妳的爸爸媽媽耶。」
「這是習俗。」媽媽沉默了一會。
「我都回來了,為什麼妳不能回去?」
「阿就是這樣,習俗不可以一下子就改變。」媽媽有點詞窮。
「妳不改變,那要從哪裡開始改變?」後來我想,明年是不是應該真的為了這個理念,再更進一步做一些行動?或者帶著我媽媽回去掃墓?這是我的一點分享。
——退休教師蘇芊玲
很多祠堂都沒有女性的名字,如此一來真的斷掉了很多線索,只有父母過世時才會不分男女回家祭拜。我想我們應該做些改變。不過我公公曾經說過,在他中國大陸老家祠堂裡的族譜上,是有紀載女性名字的,男、女、媳婦統統都在上面(不過我沒有親眼見過)。無論如何,我建議下一步行動應該是讓女兒媳婦名字通通都入譜!
——觀眾
去年在聯合報看到蕭老師祭祖的報導後,我就剪下來收藏,並叫親友都去看,因為我們家裡面就發生這些問題。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些真實故事。
有一個兄弟的妹妹很小的時候就溺斃,但無法入宗祠,因為依傳統,沒結婚的女兒放在祖墳會很麻煩。
清明節時,有親戚兩老走路跌倒,他們就責怪女兒回來祭祖造成災禍。我叫他們把報紙好好去傳,人家女兒都可以去祭祖,為什麼我們女兒不能來拜祖先。
蕭老師的行動影響真的蠻大的,因為這個實際案例,讓我在面對堅持傳統習俗的不同意見時,像是座靠山一樣支持我的論述。像我母親去世的訃文,我也是從大姐、二姐、大哥、二哥到最小的我,依年齡而不是性別寫下來的。
——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