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

妳/你知道,新娘為什麼要過火爐、踩瓦片、丟紙扇嗎?女性栽花換斗有什麼用意?誰在坐月子時不能吃麵線?倒房是什麼意思?什麼又是抽豬母稅?

為什麼已婚的女兒,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適逢生理期的女性,不能持香拜拜?未婚女性若往生,只能住到姑娘廟?即使已婚,也不會被列入族譜?親人過世時,由誰執幡、由誰主祭?

本書與您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性別習俗,並邀請您一同思考改變之道。

NT$180

貨號 BOOK-9578233574 分類 標籤

基本資訊

內容

大年初一回娘家 / 蘇芊玲

結婚二十多年來,今年我第一次在除夕夜回屏東和家人吃年夜飯。說是團圓,其實少了爸爸。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才打破過去多年的習慣。

民國六十八年初,趕在農曆年前結婚,因為聽說接下去的一年是「孤鸞年」,不適合結婚。在南北兩地匆匆辦完婚宴之後,回到先生苗栗的家,和他家人一起圍爐。先生家人都是淳樸善良的人,雖然少了娘家的輕鬆歡樂,但因當時我自己還處在忙亂的情緒中,不太有現實感,也尚未體會婚姻對女人的真實意義,並沒有太強烈的感受。倒是那幾天,清晨聽到婆婆在廚房忙的聲音,就會趕緊起床,杵立在大灶旁,雖然不知道能幫什麼忙,卻隱隱知道當媳婦最好這樣做。身體原來比我還機警。

後來聽很多女性朋友描述,結婚第一年在夫家吃年夜飯的情景,根本食不下嚥,一直想著娘家的餐桌從此少了一人,還有人忍不住逃回房間先哭一場,擦乾眼淚再出去跟一群「陌生人」把飯吃完。

結婚後第二年,我們出國唸書,在國外待了五年,回到台灣時,多了兩小口。經過幾年婚姻和當媽媽的生活,我自己的女性意識開始蠢蠢欲動,急待萌芽。我很快找到荒漠甘泉--「婦女新知」雜誌,開始訂閱成為讀者,一步步走向我的重新誕生。

長出性別意識的我,當然會對年夜飯為何是「夫家專利」這件事感覺不平,對此,我自有平衡之道。因為平日住在台北,而公婆後來也遷居台北,每年我們因此就近先在台北和他/她們吃年夜飯,然後在大年初一回屏東。第一年這樣計畫時,給的理由是想跟一般人錯開時間,交通才不會那麼塞。公婆並沒有反對,阻力反而來自週遭一些女性朋友,她們告訴我,按照習俗,女兒要年初二才能回去,否則對娘家不好,叫我最好先問問娘家肯不肯讓我回去。我當場傻眼,真的打電話回去詢問,沒想到媽媽說:「回來就好,管它哪一天!」其實媽媽前面還有一句:「只要你婆家沒意見!」

吃了這顆定心丸,「大年初一回娘家」就成了我自此每一年的過年方式。二十年來,坐過火車、搭過飛機,最經常開車。早年大年初一上路,確實達到錯開尖峰交通的目的,後來則逐年擁塞,(是愈來愈多女兒也在初一回娘家了媽?),但我還是照舊初一回娘家。

更多內容請見《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

推薦

《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一書從女性的生活經驗出發,揭露了許多台灣社會中對女性不利的傳統習俗文化。例如已經結婚的女兒,大年初一是不能回娘家的,要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不然就會「對娘家不利」;又如親人過世時,不管和往生者最親近的人是不是女性,按習俗都只能由男生執幡、由男生主祭;此外,女性不管是已婚或者未婚,名字都不會被列入族譜;以及女性月經來時不能持香拜拜等……;讀了這本書,喚起我們從小到大的許多記憶,也同時讓我們得以更準確的意識到,這些習俗的存在,不僅限制了女性的行動自主權,同時也將女性置於次等地位,甚至是否定了女性存在的價值。

楊靜怡
時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
購物車

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

NT$180